李君:十年坚守 走出“岫云扶贫模式”
发布人:杨光来源:中国扶贫在线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7-10-09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四川广元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辞去成都年薪18万的企业经理工作,毅然回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用10年青春,把这个贫困山区的青山绿水好空气,变成了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他用10年坚守,带领全村百姓走出了中国贫困村可复制的“岫云扶贫模式”。于2017年,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李君与村民

在四川秦巴山区的深处,那里的不少村子,青壮年大都出门打工,剩下老人、孩子留守,成了“空心村”。有一位年轻人,他用互联网帮助留守乡亲们找出路,让“空心村”红火起来。

这位年轻人就是四川广元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提起这位年轻的村支书,远近几十个村子的留守老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因为穷,他深知家乡父老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为让父老乡亲梦想成真,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李君辞去成都年薪18万的企业经理工作,毅然回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用10年青春,把这个贫困山区的青山绿水好空气,变成了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岫云村从2008年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上升到现在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807元,高出了全县平均水平15%);他用10年坚守,带领全村百姓走出了中国贫困村可复制的“岫云扶贫模式”。截止目前,李君已带动周边近100个村、3000多农户销售2800余万元农产品,其中贫困村32个,贫困户1800余户,户均增收逾3000元以上。

远山结亲,以购代捐

农产品销售难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奔康的瓶颈,浸染过都市生活的李君深深明白城里人稀罕什么,他认为 “农村处处是宝,只是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他说:“岫云村不要捐钱,要自己挣钱”。他摒弃了“讨口化缘”的路子,从市场需求出发,将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生产资源对接起来,协调联系城里人深入岫云村,采取“一对多”“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结对认亲,通过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的方式实现扶贫可持续化,将传统的无私捐助变为有回报的交换。“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把贫困户变为创业伙伴、生产链条,通过市场行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捐赠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

2013年,李君多方联络大唐集团四川分公司、袁户串串香等爱心企业和个人共50多家,在岫云村小学进行了认捐仪式,现场认购了100多户价值近60万元的农产品,郑慧家的大肥猪当场卖出了近两倍的高价,折耳根(鱼腥草)、红薯、南瓜等生态绿色、“土”产品走入大城市,“土亲戚”竟然被“城里人”抢着要。在尝到“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甜头后,李君抓住村民们积极性很高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 “远山结亲·以购代捐”范围,成都、北京、南京等多地城市居民家庭5000余户,结对认亲岫云村等地村民1000余户;红旗连锁超市,蒙牛集团、中国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电信、建行成都分行、新潮集团、北京力美等10多家爱心企业,长期开展生态农产品认购,户均购置农产品5000元。

李君

私人订制,一品一家

李君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普遍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80%以上的贫困户都选择养猪、养鸡、养鸭等方式来搞产业。面对扶贫产业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李君深感脱贫之难、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了做大做强专合社、提升产品价值、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市场经济带来的效益,他将简单的“以购代捐”,升级到“私人订制、一品一家”模式,就是由商家及消费者直接向农户订制需要的农特产品,形成一家一户具有某一项农特产品定点供应的能力。

在推行“私人订制、一品一家”模式的过程中,面对有人说他用的不生态食材、商人气息重、实体经济没出路的质疑,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重塑市场信任,他作出了至少6项创新。一是创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积极找寻工商资本进入,到北京、上海找投资方,引入两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投资1200万元,在岫云村建成收购、屠宰、粗加工车间和办公基地。二是创新建立“一品一家”小农经济互联网合作平台,以岫云村为主成立专合社,建立公众微信号和商城,产品直接由农户家中配送到消费者手中。三是创新建立诚信监督体系,在商城评价体系中年终得分高者第二年对其提高收购价,额外使用现金进行奖励,并发动农户建立信用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担保、相互监督;同时,为每户村民建立生产档案,可通过手机终端直接查看。四是创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特困户和贫困户的产品,采用保护价包销以及优先销售的原则,以比当地市场价高出30%-50%的保护价收购贫困户产品,摆脱了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和其他市场风险。五是创新建立独特的品控体系,坚持“敬畏天地,遵循自然”,对猪鸡鸭进行条码管理,改变鸡鸭猪传统以重量计价的方式,改以生长周期和数量计价;落实6个20多岁的大学生驻扎在村里督促贫困户不种转基因、不使用农药化肥、不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六是创新组织现场亲身体验,组织自驾游邀请客人到岫云村体验农村生活,引导正确认知农村,在映客直播上进行直播,把“三农”透明的展现给消费者,把岫云村的人和事搬到成都,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宣传,让城市人全方位、多角度重新认识农村。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李君将他“私人订制、一品一家”的模式顺利推行起来,实现了打通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既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稳定销售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稳定就业问题,让城里吃喝的人健康,让农村种养的人小康。

体验餐厅,入股增收

为进一步扩大“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影响力,拓宽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李君在成都开设了以“岫云村”为品牌的四川首家扶贫体验餐厅。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岫云村”汤馆扶贫体验餐厅现有员工23个人,其中有贫困户家庭成员8个,剩余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岫云村或者周边村子的。他们在这里就业,在这里推销自己家乡的优质农产品,一个人一年下来纯收入近3万元。现在每天汤馆有2万左右的销售收入,加上每个客户在这里体验后的定制化消费,一年可以消耗掉价值1000多万的农产品,能彻底的解决岫云村以及周边村里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按照一个城市中产家庭一个月800元的农产品消费,一年1万元左右,完全可以帮助一个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同时,村集体还以村品牌在店里占股,按照正常经营,一年可分红15万左右,集体经济收入人均可达158元以上。

李君考虑到,开设扶贫体验餐厅,要把一个村作为品牌来打造,通过品牌实现农产品的溢价,通过餐厅建立城市和农村链接的平台和窗口,也建立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解决了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村里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上行通道,让贫困户的劳动力有效转移都城市就业增收,也传播了当地的文化和特色。他认为,这是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也符合偏远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全国的大多数农村都和岫云村一样没有任何特殊资源,这样的模式更有复制和推广价值。在现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基础上,他决定2017年在成都再开两家藏区县贫困村的体验店,在苍溪县把体验网络扩展到70多个村。

由于符合国家创业创新、食品安全、小农生产、脱贫攻坚等政策走向,李君的扶贫模式受到了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人民日报、中央人民电台、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对这个偏僻山村的扶贫故事进行了专题深入报道;重庆、甘肃、江西、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十余个地市前来学习,陆续接待全国各地前来考察学习50余次,人数近千人。

未来,李君计划进行品牌市场连锁化经营,打造在全国可复制的扶贫模式,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让‘空心村’变得温暖、有生命力,让农村传统生产方式重新活过来,让贫困村民有尊严地彻底脱贫。(图文由国务院扶贫办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