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具有世界性意义
发布人:张琼文来源:报刊网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1-01-13
视力保护色:

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穷落后到减贫模范,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骄人业绩,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中国在自身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参与改善全球贫困治理,推动全球减贫合作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最先进的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的优越性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更具可行性,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我国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消除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可以说,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减贫道路。

助力全球减贫是中国的国际责任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消除贫困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时至今日,哪怕对发达国家而言,贫困问题也始终是其最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立足现实国情,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战略措施,组织和实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扶贫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很多可供向世界总结和推广的经验。

比如,中国的精准扶贫通过产业发展、教育和培训、生态保护、易地搬迁等为贫困人口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充分调动其潜在的自身能力及创造力;又如中国电商、旅游、光伏发电等资产性收益脱贫,也是非常好的脱贫实践。中国在减贫领域的创新做法,对于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在自身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参与改善全球贫困治理,推动全球减贫合作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最先进的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的优越性。

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需要。

在摆脱贫困的历程中,中国曾得到了世界的帮助。随着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我们也在总结经验,及时与国际共享。如今,中国正处在参与全球减贫事业的良好机遇期,中国的有效参与,不仅能为全球贫困治理领域带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也会使中国自身的发展引入更加深远的战略考量。

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力量,有助于更多更好地集聚国际友善力量,增进和改善周边战略节点国家或区域的关系,还有助于在新的义利观指引下,形成以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为支撑的新的关系模式。

从国家利益来看,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有利于在国家使命与经济目标的双重激励下,增强各种策略有效互动,以更好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与利益的扶贫减贫发展道路,进而推动中国关于包容性发展的主张产生世界性的影响,甚至转化为区域及全球层面的政策框架、制度安排。

履行全球减贫责任是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减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强调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调知行合一。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穷落后到减贫模范,中国的巨大成功和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为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及时有效、丰富多样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更是为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全球贫困治理创新需要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的减贫与发展,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的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的贫困治理方案,为全球贫困治理树立了一个成功、依靠自己、非西方文明的榜样。中国创造性地发展出许多适合自身国情的扶贫模式,其中许多做法已经成为世界扶贫事业中的经典案例。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反贫困思想和实践以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生存问题为旨归,突出农村反贫困对于平等和公平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足于广阔视野和中国实际,对于贫困的实质、反贫困战略及对策措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创造性地形成了新中国的扶贫思想体系,并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减贫实践和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同时总结了错综复杂的世界演进大势及我国和其他各国人民的交往实践,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构筑了全党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通过发展实现减贫的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并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和方略,等等。这些思想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这是中国扶贫思想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对扶贫问题的深邃思考,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现实价值,正在并还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世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更是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扶贫的实践探索,不论是在宏观的战略与政策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模式与策略层面,都有很多独树一帜的“新鲜事”。其中,精准扶贫具有特别的意义。为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中国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都要签订责任状,层层负责,稳扎稳打,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有良好的政治意愿、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今天,中国的精准扶贫故事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靓丽名片,中国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推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减贫经验的孵化和传播,为更多国家与贫困的斗争提供理论的武器和实践的指导。

中国自身综合实力上升为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得益于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近十多年来,中国有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全心全意谋发展,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身综合实力上升,为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提供坚强保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更具可行性,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世界各国在减贫问题上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当前,仍有1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新近研究中提出警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可能使全球贫困人口增加。贫困,直接威胁世界各国的平等、稳定和持续发展。反观全球贫困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发展大势来看,发达国家力量有所衰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拥有消除贫困的意愿和强烈要求。

中国有力地响应国际社会的真实诉求。作为减贫行动的积极参加者,中国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已经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帮助,在消除贫困、促进国际人权保障方面的中国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社会力量与市场主体支持全方位参与全球贫困治理。

全球贫困治理需要包括国家、社会和市场主体等多方参与、互学互鉴、共享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如今,有越来越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和跨国公司等市场主体支持国际减贫与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参与全球贫困治理。重视和利用这一力量,有助于中国更好融入全球文明和价值链,很可能为中国下一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注入中国元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减贫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朝夕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再接再厉、精准施策。

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方扶贫合力,在做好国内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聚焦减贫、增长、全球治理三大迫切难题,继续加大国际减贫领域的合作,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目标,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一是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发、宣传力度,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就。在中国所取得的受到全球瞩目的诸多成就中,扶贫开发是最没有争议、最能够得到别国认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类减贫理论突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要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有效加强具体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战略投入,这不仅有利于切实加强中国在反贫困议题上的全球话语权,也有利于推动相关智库研究。

二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投入更为巨大、坚韧的努力。摆脱贫困要真抓实干,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继续集中力量在经济社会领域办大事,以钉钉子精神,踏踏实实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动群众从摆脱贫困奔向美好生活。要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推动乡村振兴和扶贫减贫不断取得新成效;同时,还要研究下一阶段特别是2020年之后反贫困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探索反贫困长效机制,分析更长一个时期反贫困的目标、思路和重大举措。

三是精巧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球化国际化话语体系。围绕“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目标,积极构建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化立体式网络化体系,打造中外减贫案例数据库,绘制中国减贫模式结构图,在有效梳理中国式扶贫经验的基础上,把那些好的、共识性强的减贫理念和案例,向国际社会进行推介,共同推进全球减贫进程。

四是将中国扶贫经验国际化与企业“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实现互助共赢与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市场主体在扶贫减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创造就业是最清晰的减贫路径。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关键点,或许就在于要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取得的好经验,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传播。这就需要加强减贫工作者的能力建设,精准把脉所在国家的贫困程度、贫困特征、致贫原因,灵活有效发挥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动中国扶贫政策措施模式当地化与本土化,更好地促进相关合作与发展。

五是全面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相关的国际机制构建。好的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治理资产。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相关的国际机制构建方面不能失声、失位。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中国一贯倡导构建全球贫困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创新治理结构,与国际社会共同建立对话交流渠道,及时向公众通报中国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同时听取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国际框架,参与设计、谈判和制定一些有约束力的标准、规则和法律,寻求国际利益最大公约数。

六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推进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国际化的有力抓手。“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沿线国家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为此,应继续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合作,进一步促进减贫经验的交流与共享,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始终注重联系各方面力量,会同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厘清减贫发展思路,找准各自优势和合作方向,共同探讨符合各国需要的减贫方略。呼吁各方摒弃零和游戏的旧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确保各国“权利、机会、规则”平等。

(作者:王浩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