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产业 筑牢发展基础
——四川省平昌县铆足脱贫产业增收后劲
发布人:张志银来源:农民日报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1-08-25
视力保护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三十二道梁春茶采摘场面。资料图

去年2月,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时期,平昌县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茶叶28.5万亩,覆盖15个乡镇114个村;生猪存栏50万头、年出栏77万头以上;肉牛常年存栏近10万头、出栏近5万头;通过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39个贫困村、4000余户贫困户、约1.5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800余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抓好扶贫项目资产的管理、推动东西部协作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的建设,进一步筑牢产业发展基础,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乡村全面发展释放动能。”县委副书记杜晓莉说。  

推行股份制,既管好了资产又激发了活力

邱家镇斯峰村为原贫困村斯峰并入非贫困村燕山构成。“这样的建制调整是为了以强带弱。”斯峰村党支部书记习江武说。脱贫攻坚时期,两个村共发展茶叶3000余亩,均是脱贫攻坚项目及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建成的,目前已投产2600余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

原斯峰村产业基础之所以相对较弱,是因为两村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同。

先看原燕山村的1167亩茶园。“我们成立了平昌县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习江武说,“村民以茶园入股,每年保底分红300元/亩,然后将净利润的10%分给村集体,20%作为以土地入股的村民二次分红,70%由合作社进行进一步分配。”这样,村民除了保底分红外,每年还可人均分得100余元。

原斯峰村的1800余亩,全是各家各户自行经营,因管护水平参差不齐,产值相差也很大。“管护差的亩产值仅1000元左右,管护好的可以达到4000元。”习江武说,他们只采单芽茶和一芽一叶茶,一芽两叶及大众茶基本不采,一是因为缺劳力,二是缺采茶机械。

“两村合并后,就得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尽量将原斯峰村那1800余亩吸纳进来,统一技术、统一肥料和农资,统一组织采摘、统一加工和销售。”习江武说,平均下来,全村茶叶人均产值已超4000元。

茶叶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园区务工获取工资是村民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以脱贫户沈军、刘芝菊夫妇为例,沈军在村茶厂上班,一年可工作8个月,每月工资6000元,刘芝菊在茶园务工,一年收入至少1万元,两口子一年的总收入达6万元,供两个孩子读书不用发愁了。

该村还有一个年出栏1500头的养猪场,一条名优茶生产线、一条大众茶生产线,以及覆盖周边10个乡镇的茶叶交易市场。“我们采取租赁或合作的方式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养猪场和两条茶叶生产线一年租金9万元,茶叶市场一年至少收入4万元。”习江武说。 

农旅融合,既吸聚了人气又增添了动能

青年杜加敏因火灾烧伤致贫,他自强不息通过养鸡脱贫致富,并带动40余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如今杜加敏年纯收入40万元以上。这个故事发生在板庙镇已脱贫村大石村。

然而大石村的精彩不限于此。打造童话小镇,成为AAAA级景区,大石村一跃成凤。后来,白石村并入大石社区,走上了农旅融合之路。“大石的飞跃,缘于省道101线的修通,使原来到县城2.5小时车程变成了16分钟车程。平昌县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离AAAA级景区三十二道梁和正在争创AAAAA级景区的白衣古镇都只有15公里,在一条旅游环线上。”大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万平说。

进入社区,五彩尖顶欧式建筑映入眼帘。一座大型儿童主题乐园处于景区核心位置,旁边是川东北最大的生态停车场。“开园当天游客量达到4.2万余人次,停车场停满了车,在省道101线一旁还绵延了几公里。村民看到商机,纷纷开店掘金。”王万平说,目前共发展起8家农家乐、14家小超市及1家乡村民宿酒店,个个生意兴隆。

配合乡村旅游,社区还发展了785亩李子、80亩草莓、1200亩桃子。春天赏花吃草莓、夏天采桃摘李子,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都是人潮涌动。农家乐老板孙翠林笑得合不拢嘴,一年毛收入七八十万元,就连一个小小的凉粉摊都能挣四五万元。

脱贫户李春梅,因患骨癌家庭十分困难。政府给她解决了低保,并对其丈夫和儿子每月补助30元,一年政策兜底收入4000多元。丈夫担任公益性岗位护林员,还时常在园区务工,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李春梅自己开了家小超市,一年少说也有1万多元的利润。这样算来,每年看病的钱除了国家报销部分,自己完全能承担。

王万平说,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解决了500余本地劳动力就业需求,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加上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整个社区年劳务收入超过3000万元。 

接续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

平昌规划了包括元山—灵山—得胜—土兴—驷马在内的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其中得胜镇片区主打以肉牛养殖为主的种养循环。“我们准备将这里打造成川东北最大的良种牛推广市场,目前引进的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巴山牛牧业公司),已投资2.2亿元。”得胜镇镇长牟强说。

得胜镇马灵社区由昔日的贫困村马灵村和四化社区合并而成。脱贫攻坚时期探索出的“借牛还牛”机制仍在发挥着作用。脱贫户向公司借一头母牛,5年期间生育的小牛归脱贫户,期满母牛归还公司。脱贫户只需交纳500元押金,一年纯利高达5000元以上。“全社区这种模式共带动了16户贫困户脱贫。”马灵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昌华说。

脱贫户胡明坤,两个孩子均为二级残疾,现在靠养牛支撑一家生活。2017年,他向公司借了头母牛,到现在长期存栏4头,一年出栏两头,收入将近3万元。“明年就要还母牛了,到时候继续借一头,或者两头,收入有保障了,我也就不愁了。”老胡高兴地说。

对于其他养殖户,公司实行“五统一”,卖母牛、牛犊给养殖户,开始只收取70%的货款,另30%待养殖户出售后再支付。并且,当地政府协调农信社出台“鑫牛贷”,根据各养殖户情况,分别授信10万元至50万元额度,无抵押低利息,大大缓解了养殖户资金压力。

大巴山牛牧业公司建起标准化良种肉牛引种、示范养殖场和良种肉牛扩繁场,目前肉牛圈存量达6000头,母牛圈存量1000头。在马灵社区共带动19个家庭农场养殖肉牛,规模最小的有五六头,规模最大的有七八十头。“去年以来,全镇农户新增肉牛养殖1456头,今年务工返乡人员发展肉牛达30余户,预计全年将新增肉牛及能繁母牛养殖2500头。”牟强说。

年初,平昌县出台了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大力实施“一园、十镇、百场、万户”行动,力争5年间建成全省肉牛产业化强县,到202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8万头),年出栏肉牛10万头,实现肉牛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