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 对农民和土地的挚爱永不停息
时 间: 2022-03-11 16:30:53
内 容: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通讯员 王磊 “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省城来的干部们都是能干事的人。”“家里孩子打工受伤成了残疾人,老钱看我日子难,给孩子妈妈介绍个打扫卫生的工作,他是个好人。”近日,笔者来到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看望驻村第一书记钱海廷,在听到问询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驻地后,村民打开了“话匣子”。谈起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朴实的村民是直接的见证者。
公开事项名称 |
对农民和土地的挚爱永不停息 |
|
索引号 |
|
制发日期 : 2022-03-11 |
制发日期 |
2022-03-11 |
“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省城来的干部们都是能干事的人。”“家里孩子打工受伤成了残疾人,老钱看我日子难,给孩子妈妈介绍个打扫卫生的工作,他是个好人。”近日,笔者来到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看望驻村第一书记钱海廷,在听到问询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驻地后,村民打开了“话匣子”。谈起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朴实的村民是直接的见证者。
郑楼村有脱贫户105户248人,是灵璧县的一个脱贫村。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村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去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局“盯”上了这里,选派优秀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在钱海廷的带领下,村里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风民俗不断向好,极大地激活了脱贫村民的发展动力和致富愿望。
支部当好“火车头”,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2021年6月,钱海廷接到组织选派的任务。临行前,朋友劝道:“你是老同志了,辛苦工作这么多年,不考虑自身的事情,瞎折腾啥?”妻子更是埋怨道,驻村一去就是三年,家庭抛一边,可你患有糖尿病,总要顾下自己身体吧?面对大家的不解,军转干部出身的钱海廷骨子里刻着“上级有要求,下级必行动”的铁一般纪律。他劝慰大家,这是单位第一次选派驻村干部,四位同志只有我是老家伙,得带着大家把这第一“仗”打出彩啊。
老同志有决心,但想让村民信服,却不是一蹴而就。在初来乍到的走访中,老钱还是遭到很多干群的不理解。村民郑廷荣更是直接对村干部调侃:“以前省里的那个干部工作挺好的,这新来的人头发都白了,能给咱们干个啥。”这样的经历,让钱海廷深有感触,他告诉一起来驻村的年轻干部徐琰:“脱贫难,振兴更不易。有肩就要挑担子,咱们乡村振兴系统的人下农村,可不能被大家背后指着咱们说是来混日子的。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结合村级换届工作及“四史学习”“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活动,钱海廷烧起了“三把火”。第一把“火”,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实现村“两委”班子结构优化、年龄降低、学历提升、结构优化,推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片到人,完善“管理无缝隙、信息全掌握、服务无遗漏”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机制;第二把“火”,走村串户摸家底,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走访调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情况;第三把“火”,找路子、谋发展,让干部“走出去”,建立村级帮扶机制,谋划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把群众“请进来”,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增进干群感情,推动政策落实。
联系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200余名村民开展义诊活动,解决村民疑难杂症300余起。
增设村级公益岗位30余个,兜底保障弱劳力、半劳力务工增收。
升级改造党群活动中心,优化为民服务环境,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质量。
......
一件件的真心实事,乡亲们看在眼里,赞在口里。近一年时间里,郑楼村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围绕“一个中心”“三支队伍”“若干网格”,打造“十六个精准服务平台”,实行多元化帮扶,一站式服务,推行知识培训、农技指导、政策解读、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等10余项为民服务“送到家”活动,为群众解决疑难杂症140余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郑廷荣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白内障,在老钱的帮助下,顺利在省城大医院做了手术,还减免大半医疗费用。康复出院后,夫妻俩逢人就夸驻村工作队的好。
在“三把火”治理下,郑楼村形成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新格局,党组织的战斗力更好了,基层的工作局面打开了。老钱深刻体会到:干群鱼水情,最是动人心。干部时刻把群众放心上,就不难换来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产业发展气象新,蹚出产业振兴新路子
脱贫群众要致富,村集体经济要增收,根本还是要靠产业。从驻村伊始,钱海廷就在思考,如何从产业持续发展上打开郑楼村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郑楼村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年间,安徽省委宣传部选派的帮扶干部立足传统产业,谋划村蔬菜产业基地,确立了“发展一产、优化二产、推动三产”的产业帮扶模式。经过努力,全村建成了300余座钢构大棚、3座冷库设备,年产蔬菜200吨。2020年,郑楼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万元。
“村里会种菜的能人多,更有省委宣传部打下的好基础。利用这些优势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产业园区,推进产业振兴。”在产业发展项目会上,钱海廷提出这个观点。
“种菜能脱贫,可要致富得靠精品菜和高价值的农作物,技术、管理上咱们有差距。”
“刚过去的台风让俺损失很大,再有天灾,日子怎么过?”
种植大户卓邦尚和脱贫户郑强的一番话,说出大家心中的顾虑。老钱苦苦思索着,守着几百亩的产业基础,如何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钱海廷在村委会上正式提出聚焦现代农业,打造郑集村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议。他向大家介绍了发展思路:“整体规划现有产业底子,优化产业结构,探索‘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约’的模式,逐步形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方式产业化,为郑楼村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场的镇村干部听了很认同,一致认为这找准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抓住了产业振兴的关键。
目标一旦明确,立即付诸行动。钱海廷带领大家来到省内明光市、长丰县参观学习,让大家亲眼看、亲耳听、亲自算,自己查找产业和收入差距。回到村里他着手找资金、上项目、谋发展:先后协调了750万食用菌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恒温食用菌大棚28座;利用30万县域结对帮扶资金更换损坏的大棚薄膜,完成农业设施升级改造,打造草莓、西瓜、蔬菜等“产业+”体系;对接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开展农技合作,洽谈农业信息化发展项目。
产业园区实现了提档升级,让大伙看到了发展前景,先后10余家农村经营主体进驻园区,发展特色产业。30岁的创业青年张冬彬告诉笔者,园区建好了各种生产设施,从投资上来讲节省了至少30万元的成本,我投资40余万发展羊肚菌项目,在菌种和营养包制作上,省里和县里经常有专家来指导,未来五年我的收入会持续增长。
村有支柱产业、业有主体带动、户有增收项目。随着产业园区发展步入正轨,脱贫村民的产业就业帮扶也不断强化。2021年园区带动全村600多户脱贫村民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中受益,每年固定用工量超过60人,有效防范化解脱贫老乡和防返贫监测户返贫致贫风险。
扶贫产业转变成了振兴产业,村“两委”干部谋事创业动力越来越强。“老钱计划今年还要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做产品深加工。我们很支持,还向他提出了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建议,这对村里产业发展好处多。”谈到产业发展、村集体收入规划,村书记张超思路清晰:“去年食用菌项目为村里增加了60万元的收入,村里将会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在产业发展和村务支出上,加大村公共事业建设,让村民享受到更多产业发展的红利。
农村展现新面貌,突出乡村建设好成效
“乡村之美,既体现在生态美,更胜在精神富足乡风醇。脱贫群众鼓了钱袋子,物质生活有了大变化,我们还要当好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动者、组织者,带领群众在乡村建设上取得新变化。”谈到今后工作重点,钱海廷说出自己的观点。
他深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党组织的牵头揽总。利用开展“争创星级党员党组织”活动契机,钱海廷带头捐款、协调资金,全力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开展“清洁村庄”专项行动的那段时期,他带领党员干部推行门前“三包”制,推进卫厕建设,提升公厕管理水平,引导村民开展“五净一规范”活动,全面整修村内绿化,清除村沟塘周边垃圾100多吨。如今,村里配备了多功能垃圾车,增设了保洁员公益岗位,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郑爱明笑着说,过去是“走路一身土”,如今是“走路一阵风”。
“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建”则着力解决“底子薄”问题。作为省直单位下派的干部,钱海廷非常重视发挥选派单位和自身优势。他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了《郑楼村村庄规划》《全村水利设施升级规划》,向县农业农村局先后争取50万资金,实施河道清障、长效管护、综合整治等行动。今年计划再向水利厅争取500万元资金,谋划全村河道清淤疏竣、水循环提升项目工程,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水”动力;协调60余万资金,修缮水毁桥,建设村组路,方便村民出行;利用省委宣传部捐赠的10万元资金,改造了村党群活动中心,筑牢主阵地,增强“向心力”,让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实”起来。
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悄然改变,精神文明建设也在脱贫村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钱海廷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点燃”村民奔向好日子的内生动力;挖掘宣传本村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给群众一个展示的舞台,通过宣传好媳妇、好儿女、优秀青年的事迹,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升文明素养。
努力有目共睹,付出就会有收获。截至2021年底,郑楼村集体经济突破了80万元,预计今年底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20万元。如今的郑楼村从昔日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村“两委”干部赶超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在村里的大会小会上,钱海廷总是和新一任村“两委”班子说:“新时期乡村振兴,乡村干部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出发?我们是农民,我们从土地出发,我们对农民和土地的挚爱永不停息!”(王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本文在转载时略有改动)